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人民网:用工匠精神打造光谷最美社区医院
发布时间:2017-11-23 浏览:409

2017年11月15日16:36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近日,光谷有一家新开张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受左岭老百姓赞扬,“新建的这个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美,在这里看病心里都舒服一些,这日子啊,越过越甜了”“新时代新气象,咱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近了”。这家被称为“光谷最美社区医院”到底美在何处?小编从其来历到设计施工再到投入使用,一一为您揭秘。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人民获得感。新医院开启新生活

初冬和煦的阳光下,武汉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绽放出美丽而宁静的韵致。

年轻的张剑是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回想服务中心近年来的发展,他感慨万千:“咱们中心前身是1975年建成的左岭卫生院。为满足左岭新城居民就近就医需求,完善东湖高新区‘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旧的左岭卫生院9月23日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就是这幢崭新的现代化医院。”

这幢新的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武汉高科集团全资子公司武汉左岭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选址在左岭大道与科技二路交叉口。项目总用地面积1252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37平方米。2016年2月23日,新的卫生服务中心破土动工,2017年6月完成了土建施工。左岭街卫生服务中心设有基本医疗床位99张,康复床位100张,9月27日已经正式对外运营。先进的全科医疗设置、人性化的就医设计、齐全的公共配套设施,开业三天后接诊人数就超过了150人/天。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东进战略”浓墨重彩抒写左岭历史新篇章

2010年5月,为加快构筑武汉市“东进”战略支点,全力拓展光谷产业发展新空间,左岭镇由洪山区托管至东湖高新区并规划为重要的产业功能区,原左岭镇辖区的24平方公里被规划为“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2011年初,经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研究,授予武汉高科集团左岭新城一级开发权限推进项目建设,高科集团为此专门组建了武汉左岭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左岭新城的开发建设。

仅仅六年时间,左岭原本荒僻落后的村屋田埂、原始村落焕然新生,华星光电、武汉天马、长江存储器等省市重点产业项目纷纷落户,左岭一小、左岭初中、左岭二小、卫生服务中心、消防站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昨天还是扛着锄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左岭人,也住进了宽阔明亮的新建小区。

新学校、新社区、新医院,开启了左岭百姓新的生活篇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武汉高科人匠心打造舒适安全就医环境

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计之初,左开投公司就明确了“以人为本、品味高端、简洁流畅、追求实效”的设计理念。整个建筑分两个东西向单体,通过中间廊道在西侧联通,留出建筑东侧开口,有效解决了这一大体量、人流量大的建筑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也留出了庭院景观区。

建筑外墙材质大面积地采用了铝板与玻璃,浅色的建筑色彩符合公益性建筑的特色,而流线型错动的表皮则是结合了风环境与日照、热工分析的结果。

室内设计秉承建筑绿色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医院空间平淡乏味的印象,以“明亮通透、温馨自然、时尚简约”为主要设计导则;色彩采用浅米色为基调,局部点缀蓝绿色,空间简洁、明亮、温馨,有助于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此外,该中心设有与室内装饰相结合的医院标识系统。

除了整体按照二甲医院的标准进行设计,左开投公司在主体结构施工、内部装修等方面也力求安全、高品质,例如围墙立柱就进行了受力、防撞的二次计算。针对社区医院的特点,在建筑内配设了完善的无障碍通行设施,墙面采用防撞设计;配设了6部电梯,其中1部为医疗废弃物专用梯,避免了医疗废弃物造成二次污染;在建筑顶面增设了专门的晾晒区域和屋顶花园。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武汉高科人坚持向上标杆,做最美健康守护者

左岭新城居民程大爷:“我患有心脏病,需要长期吃药,定期检查,遇到紧急情况还得赶紧送到医院去住院。以前离我们最近的三甲医院是在高新大道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每次过去,如果坐公交车要花一个小时,年纪大了有些吃不消。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起来了,可以去做检查,开药,遇到个什么事,也能很快就到,我心里也有底了。”

像程大爷这样“心里有底了”的居民不在少数。原先,东湖高新区62.5%的医疗卫生机构集中在关东、佛祖岭、九峰三个街道,这些机构保障了光谷90%以上的医疗卫生服务,而距离三环线较远的左岭街道医疗水平、供给能力都急需提高。“大病看不了,小病看不好”,导致居民普遍怀有“有病就去大医院”心理,这反映了基层医疗体系的薄弱和短板,也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新建的左岭街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承担左岭新城、周边区域居民及华星光电、武汉天马、长江存储器等省市重点企业员工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功能,有效解决了周边约8万人就近就医的需求,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模式,为区域内居民提供了更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张桂芳)